深秋的广州,天气依然带着几分燥热,恰似刚刚落幕的第138届广交会一期现场,余温未散。伴随着飞机的阵阵轰鸣与轻微的失重感,我终于踏上了回家的旅程。当飞机跃入云层,我放下手机,在半梦半醒间,七年时光如胶片般在脑海中缓缓放映。
一、2018-2020年 昨夜西风凋碧树
2018年夏天,刚毕业的我提着行李、背着大包小包来到轻工国际报到。和如今刚走出校门的00后一样,那时的我怀揣梦想,带着青涩与期待。转正后拿到正式工卡那天,我发了一条朋友圈:“安徽轻工,我所有的向往。”
转正后的数月间,我主要在学习外贸流程和公司制度中度过。
2019年春天,我第一次参加第125届广交会。那段时间频繁出差、走访工厂、准备样品,在团队支持下,我们成功让上百款餐厨新品亮相展会。尽管英语尚不流利,频频需要对方重复,但在产品受欢迎、同事鼓励的氛围中,我逐渐建立了最初的信心。
那届展会最终促成了四位客户的合作,来自中东、南美和美国等地。其中A客户首单就下了六个货柜,而当时规模尚小的C客户,后来也成为我的主力客户之一。而工厂对我评价最多的就是:小罗,你年轻肯干,踏实,在价格上我们支持你,看好你;从那一年,我坚信真诚是年轻人开拓业务的必杀技,年轻人,不用太圆滑,切忌小聪明,工厂在乎现金流,在乎货交你手中是否稳定收款,欧美客户愿意为信任多支出几个点。这一年,我不仅熟悉了跟单流程,更建立起对业务的信心,甚至一度觉得“外贸不过如此”。
然而,转眼到了2020年,正当想乘胜追击和出国拜访客户时,疫情突至踩下了发展的刹车,这一年看的更多的是一些防疫的感人故事,以及一些大佬做口罩的大单故事,心痒着,却明白这一切和保守者无关,这一年在隔离和捅嗓子中平安度过。
二、2021-2022年 衣带渐宽终不悔
2021-2022年,疫情时代,无法参展,积累大于发展,疫情时客户得失并存,有的客户断了合作,还有的客户线上增长,跟我们建立了伙伴关系;这一年,新部门新气象,团队的分配模式也在创新改进,我主要负责塑胶板块的开发,团队领导的信任,在开发新品上有更多自主权,我的选品方向主要是从可行性方案中论证,例如一款产品:1.工厂需十足配合(从聊天意愿,回复速度,打样配合,交货,老板作风等加权考核),2.差异化明显(主要是模具独一性),3.外贸销售市场多元化。三中二,此品可以干;那么不可行性也有挺多,我的想法是搁置,青年人做事当避免怕狼怕虎,先执行在改进,先完成在完美;这个选品思路,加上公司好的摊位扶持,让我们不少新品都有了成单。
三、2023-2025 众里寻他千百度
2023年春,疫情后的首次开放展会,像是回到了19年初次参展的感觉,西装革履,心潮澎湃,此次选品,当时分管我的谭主任告诉我,公司还没人做家电,我说好,我做,随即,半个摊位的新品亮相展会;此次主打是时间差,一期是主流展区,但是竞争大,我们经验不足不想正面竞争,考虑到一期客户会顺道二期,那我在最后拦一道,至少能避开同质化,最后我们捡到几条,无论是运气,还是差异化有了成果,我调侃着跟同事说道:我就喜欢做捡漏的事;这一年,我比任何时候更加相信好工厂的重要性,一个配合的工厂胜过许多零散客户,不配合的工厂,尽量不给机会,谨慎选品。
2024年,我负责的塑胶突破第一个200w。
今年的秋交会已是我第12次参展了,我决心再次跳出舒适区——常做的产品虽稳定易行,却难拓新客;变虽易错,但不变则亡。我做事风格虽属传统,但喜欢探索新事物,新品成单和接大单一样欣喜。
七年间,在公司系统化培养和领导关怀下,在业务前辈的耳濡目染中,在个人的业务探索中,我梳理出十条心得,借此文与青年同事们共勉:
1.身体要勤;2.工厂要筛;3.产品要异;4.价值要造;5.服务要超;6.资源要组;7.专业要钻;8.思想要端;9沟通要畅;10.执行力要强。
青春有多少个七年,可以陪伴一个人从稚嫩走向成熟。站在三十岁的门槛前,回望人来人往,虽不见来时那个懵懂的自己,却清晰看见了成长留下的每一个脚印。
前路漫漫亦灿灿,更大的舞台与更艰巨的挑战并存。我深信,只要始终秉持真诚、坚持创新、保持勤奋,便能在浩瀚的外贸星辰中,穿越风浪,驶向那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彼岸。
(罗森供稿)
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2077号 皖ICP备0500518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