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EN

轻风轻语

拷问震慑与人品

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2016-10-25 阅览数:10361 次

看到一期“总裁有话”赫然拷问:《监狱,离你有多远》。这对于少数手握大小财权又有人格、人品缺陷的主来说,的确是一声震耳的警钟。他们客观上具备犯罪条件,主观上易生犯罪心理,时刻处在犯罪高风险地带。

其实,犯罪的主客观条件一经成熟,犯罪便水到渠成已然开始了。为什么还能逍遥在监狱外面呢?一是因为犯罪尤其经济犯罪有个量变过程,触及法律底线才产生质变。二是因为犯罪也有个暴露过程,即便大大突破法律底线,在未被发现或侦破前照样可以道貌岸然的。对这两种情况的人,大喝一声:监狱,离你有多远?简直太恰如其分不过了!其震慑作用或可制止犯罪、或可敦促自首。

但是,绝大多数人是不具备犯罪的主客观条件的,是在远离法律底线的广大范围内生活、工作、活动的。如果发问:监狱,离你有多远?似有些风马牛不相及,回答者也许笑笑:没去过;电影上见过;也可以去参观见识一下云云。

监狱也许离我们太远,但人格、品德却时刻伴随身边,像立于阳光下无以摆脱的影子。而恰恰这人品却与监狱的距离不无关系。守有基本人品,一般就会消除主观犯罪条件,自然离监狱就会远一些;倘若人品有缺陷,就容易滋生犯罪心理,一旦客观条件允许,犯罪便很容易既成事实。所以,从主观的人品角度出发也须时刻敲响警钟:监狱,离你有多远?警示和劝诫人品有问题者:虽说江山易改、本性难移,还是要保持一定克制,切莫恣意妄为、触及或突破法律底线;在道德与法交互重叠的区间玩火,不啻自焚!

所以,正常的家长、老师、领导都会十分重视人品的教育和引导,从道德基础上斩断与监狱的联系或疏远与监狱的距离,这几乎是一种本能的无法抑制的爱。“昔孟母,择邻处,子不学,断机杼”就是典型的例子。对这种爱的反叛无疑是需要问一问“监狱,离你有多远?”的。

至于为推翻反动统治、革新腐朽道德而誓“把牢底坐穿”,或因冤假错案被迫害而“身陷囹圄”等,属于罪与非罪的法律评判或罪行真伪判别,其人品另当别论。那些囚在反动监狱中愿“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”而“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”的革命先烈们具有最崇高的人品!冤狱囚徒自也不乏刚正不阿之辈!在他们惊天地、泣鬼神的人品辞海里不是监狱,离你有多远?,而是离烧掉活棺材有多远?或离正义的平反昭雪有多远?

而人民政权立法的国家监狱代表人民、维护正义,是烧掉白公馆、渣滓洞等活棺材的凤凰涅磐。只有在守住人品底线的无愧与自信中,才不至于在“监狱,离你有多远?”的震撼拷问下窃生丝毫的惶恐与不安!

当然一旦权力腐败、是非颠倒、黑白混淆,人品也就狗屁不如了。比如常说的“莫伸手,伸手必被抓”符合事实吗?有多少人品卑劣的无耻之辈们伸手一辈子了,盆满钵盈,作威作福,欺压老实人,谁抓?抓谁?《监狱,离你有多远?》只能拷问和震慑善良的人们:在强势的压迫与剥削中、在阴险的陷害与谑弄里、在邪恶的诱惑与胁迫下,还能守住孤独的正派和奄奄一息的纯情吗?

(润华供稿)

Copyright © 2012 All Reserved 版权所有:安徽轻工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2077号 皖ICP备05005184号-1 技术支持: 东方电子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企业邮箱 |